2021年中國CCUS技術相關政策
CCUS是一項流程復雜的技術,具有較長的產業鏈,產業內各行業間的相關性較強,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扶持政策對CCUS的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20年7月8日,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CCS被首次納入其中,進一步拓展了項目融資渠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要“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項目示范”。從長期來看,CCUS對于碳中和是不可或缺的技術,而且發展規模將快速增長?梢灶A見,未來5年開展重大項目示范,將推動CCUS在本世紀30年代初步實現產業化,對于2060年前實現我國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CCUS技術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CCUS相關政策如下表:
、圖表 2007-2021年中國CCUS相關政策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官網
2021年中國CCUS項目發展成果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CCUS技術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已投運或建設中的CCUS示范項目約為40個,捕集能力300萬噸/年。多以石油、煤化工、電力行業小規模的捕集驅油示范為主,缺乏大規模的多種技術組合的全流程工業化示范。2019年以來,主要進展如下:
捕集: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錦界電廠新建15萬噸/年燃燒后CO2捕集項目;中海油麗水36-1氣田開展CO2分離、液化及制取干冰項目,捕集規模5萬噸/年,產能25萬噸/年。
地質利用與封存:國華錦界電廠擬將捕集的CO2進行咸水層封存,部分CO2-EOR項目規模擴大。
化工、生物利用:20萬噸/年微藻固定煤化工煙氣CO2生物利用項目;1萬噸/年CO2養護混凝土礦化利用項目;3000噸/年碳化法鋼渣化工利用項目。
圖表 2021年中國CCUS項目分布
數據來源: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
中國已具備大規模捕集利用與封存CO2的工程能力,正在積極籌備全流程CCUS產業集群。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CCS示范項目已成功開展了10萬噸/年規模的CCS全流程示范。中石油吉林油田EOR項目是全球正在運行的21個大型CCUS項目中唯一一個中國項目,也是亞洲最大的EOR項目,累計已注入CO2超過200萬噸。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錦界電廠15萬噸/年燃燒后CO2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已于2019年開始建設,建成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燃煤電廠CCUS示范項目。2021年7月,中石化正式啟動建設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
中國CCUS技術項目遍布19個省份,捕集源的行業和封存利用的類型呈現多樣化分布。中國13個涉及電廠和水泥廠的純捕集示范項目總體CO2捕集規模達85.65萬噸/年,11個CO2地質利用與封存項目規模達182.1萬噸/年,其中EOR的CO2利用規模約為154萬噸/年。中國CO2捕集源覆蓋燃煤電廠的燃燒前、燃燒后和富氧燃燒捕集,燃氣電廠的燃燒后捕集,煤化工的CO2捕集以及水泥窯尾氣的燃燒后捕集等多種技術。CO2封存及利用涉及咸水層封存、EOR、驅替煤層氣(ECBM)、地浸采鈾、CO2礦化利用、CO2合成可降解聚合物、重整制備合成氣和微藻固定等多種方式。
2021年中國CCUS技術發展路徑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加大對CCUS技術的投資和布局。美國2018年頒布的《45Q法案》規定,任何2024年之前開始建設的新的化石燃料發電廠或產生CO2的工廠,其碳捕獲設備投入使用之后將獲得最高12年的稅收抵免。生產者將CO2進行利用,如將CO2轉化為燃料、化學品或水泥等產品或通過驅油技術(EOR)將CO2儲存在地質中,每噸可獲得高達35美元(238元人民幣)的稅收抵免。將CO2永久封存在地下,每噸可獲得高達50美元(340元人民幣)的稅收抵免。受此激勵,2020年全球新增17個CCUS項目的12個在美國(全球共65個,美國38個)。拜登政府上臺后第一時間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期間通過的《45Q法案》。據IEA評估,45Q政策將幫助美國實現電力部門排放量2/3以上的減排。加拿大頒布了與美國類似的支持政策。歐盟宣布到2025年所有化石燃料電廠實現CCUS改造,并于2020年成立100億歐元基金,英國亦提供8億英鎊,用于支持CCUS。
中國煤炭消費量占全球消費總量一半以上,占國內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高達58%,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需要CCUS技術的快速突破。為了保持中國未來在能源領域的領先性和電網的靈活度,我們提出如下CCUS發展建議。
一是密切跟蹤全球CCUS先進技術,準確把握前沿技術方向,抓緊布局技術和裝備研發。建議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通過多種方式儲攬布局全球CCUS技術,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借鑒高鐵和光伏等產業的發展經驗,依托國內巨大市場,集中開展科技戰略攻關,迅速降低成本,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和趕超。對于參與世界CCUS技術同臺競爭的中國科研人員,要充分發揮好引領示范作用,確保人才和技術為我所用。
二是出臺系列扶持政策,成立國家碳捕集利用基金,支持重點企業開展污染物和CO2協同減排示范工程。市場是最敏銳的,美國和加拿大的能源巨頭已經先行一步,通過多種方式搜集布局全球CCUS技術,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扶持政策或斥巨資發展CCUS。建議生態環境部借鑒火電環保電價等成功經驗,聯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部委,盡快將CCUS納入政策支持范圍,支持力度不低于美國;同時成立國家碳中和技術創新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減碳的顛覆性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
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抓住CO2資源化利用契機,打造新格局下高質量發展典范。碳納米管、石墨烯、碳基芯片等,是世界各國爭相占領的科技高地,也是當前我國主要的卡脖子技術領域。建議工信部牽頭聯合國家發改委和主要金融機構等,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如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有志發展芯片產業,卻在傳統硅基技術無優勢的地方,抓住CO2資源化契機,另辟蹊徑,走出一條科技戰略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關鍵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四是發揮國有制經濟優勢,激勵電力、鋼鐵、化工、建材、通信、電子等領域骨干國企擔當CCUS突破先鋒。2021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主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時強調,要發揮好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引領作用,中央企業要帶頭壓減落后產能、推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也承擔著更多的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責任。建議國資委牽頭,聯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和措施,激勵電力、鋼鐵、建材、石化、電子、通信等領域的國有骨干企業,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擔當CCUS研發建設先鋒,實現卡脖子技術突破、溫室氣體減排和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