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猛進的化妝品行業,在這個春天遭遇到疫情帶來的挑戰。
自新一輪疫情蔓延以來,上海化妝品行業生產被按下暫停鍵已近一個月。200多家企業停擺,在“金三銀四”的黃金季無法發力;一些在長三角轉運的化妝品,也因疫情外溢導致物流受阻,退貨率居高不下。
“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運輸進出受阻,產品運不出去,原材料又運不進來,無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伽藍集團質量安全負責人倪莉莉告訴第一財經。
隨著所在地奉賢區實現社會面基本清零,伽藍工廠停擺了近一個月后生產終于回歸正軌。一周前,400多名員工有序回到東方美谷園區,調試設備恢復生產線,將生產重心放在防疫相關產品上。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更多企業加入復工復產行列。滬上多家化妝品企業告訴第一財經,正按照政府要求和安排,開展復工復產相關工作。4月27日,上海疫情防控發布會上介紹,對達到社會面基本清零的區實施“有限人員、有限區域、有限活動”。
作為化妝品市場重地,上海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所受影響正在顯現。而在鄰近的長三角地區,反反復復的疫情也導致根基不穩的美妝生意舉步維艱。
資金流、人流被迫減少的當下,如何度過艱難時期,成了這輪美妝大考中前所未有的挑戰。
重啟生產
居家隔離的一個月,倪莉莉除了居家辦公,最關心的是樓棟的“菜籃子”,她負責幫鄰居們訂菜,也利用專業知識做起了消毒工作。
封閉居家的日子里,她已經習慣線上工作,遠程視頻監督日常生產、防疫以及質量檢驗工作。伽藍工廠是從3月28日開始全面停產的,只留下1/10左右的員工駐場。4月19日獲批復工,生產線重啟,至4月底產能可恢復至六成,優先生產防疫相關產品。
疫情以來,長時間戴口罩,頻繁使用酒精和消毒液,容易引發皮膚問題,比如臉部敏感、手部粗糙等。針對“口罩臉”“酒精手”等現象,倪莉莉表示,近期工廠將優先生產消費者需求較大的產品,比如旗下敏感肌品牌珀芙研的728修護霜、核心品牌自然堂、美素的護手霜,以及消毒濕巾、免洗洗手液等。
4月23日,含這些產品在內的一批物資,被捐贈給工廠所在地金海街道社區衛生院,用于解決醫護人員、抗疫志愿者的皮膚受損問題。3月至今,伽藍已陸續捐贈總價值超200萬元的抗疫物資。
滬上另一家本土化妝品巨頭上海家化,為了保障春夏新品按時上線以及直播運營,一個21人的小團隊肩負起了上百場直播任務。上海家化方面表示,已關注到關于疫情防控指引的相關文件,會積極與政府保持溝通,按照要求安排和開展復工復產相關工作。
由于疫情外溢,長三角及更遠區域亦被波及。作為全球最大美妝集團,歐萊雅的研發和生產受到一定影響,其在中國建有兩個工廠,目前宜昌工廠正常生產經營,毗鄰上海的蘇州工廠則在防疫管理下有序推進生產。歐萊雅方面表示,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需求是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目前公司正在推進疫情后助力消費復蘇相關活動的籌備。
原料瓶頸
不管是國際品牌還是代工品牌,在疫情封控下,原料短缺扼制著整個行業的生產命脈。
在坐擁眾多原料公司的廣州白云區,不少企業和工廠由于靜態管理而停工停產。全國各地也出現了類似現象,部分公司的物料已經消耗殆盡,這直接導致化妝品行業陷入原料短缺的瓶頸。
“化妝品里面涉及原料比較多,但配方是固定的不能隨意變更,原料缺一不可,由于運輸等原因,原材料緊缺,無法正常生產,這是目前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倪莉莉說。
更令她擔心的是,5月1日是化妝品行業一系列新規即將實施的“大限”之日,企業必須在此之前完成產品備案、注冊資料補錄等,否則將面臨產品備案/注冊被撤銷的問題。此外,企業還需要對部分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上傳依據的摘要或人體功效試驗報告。但在這段沖刺期,在滬企業大量人員居家無法到場,功效測評機構招募志愿者更是無法達成,相關工作只能暫緩。
“伽藍一共涉及400多個產品,要求在5月1日之前完成補錄。我們大概算了一下,30%左右的產品是無法如期完成的,所以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準予延期。”倪莉莉表示,基于疫情以來國內外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兩年前,公司已經開始完成一些核心配方的儲備開發以及國產原料的開發和應用。“一旦遇到國際原料斷供,我們就會啟用替代配方,確保不影響終端的交付,屆時需要相關部門幫助快速解決備案問題。”
自2月以來,原油高位震蕩導致國際市場原料價格暴漲。4月,化工巨頭巴斯夫對歐洲市場所有聚氨酯產品進一步上調價格,LG化學自第二季度開始也將針對ABS產品進行提價。在國內,日化類常用原料如異丁醛、有機硅DMC漲幅明顯,這將進一步蠶食企業的利潤空間。
原料漲價正在倒逼國內原料商和代工廠加速自主創新與開發。比如,全球最大的玻尿酸供應商華熙生物,通過自創新品牌潤百顏,避開玻尿酸這條擁擠賽道,躋身日益增長的敏感肌修護市場。
與它類似的,還有福瑞達生物旗下創立于2018年的璦爾博士。根據其母公司魯商發展4月14日公布的2021年年報,福瑞達業績亮眼,全年營收14.95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璦爾博士全年營收7.44億元,同比大漲272.14%。
“原料去全球化已成為趨勢,化妝品行業需要盡快推進國產原料替代的步伐。”滬上知名代工企業上海臻臣董事長田勇近日這樣提議。
創新求生
疫情陰霾下,不少人感嘆,今年的生意比去年還要難做。
實際上,為了自救,身處困境的各行各業都盯上了直播、社群、小程序“三件套”,而美妝是被重點布局的賽道。近日,在南方航空的直播間里,空姐化身主播,賣起了售價不到官方價格一半的熱門化妝品。與此同時,電商平臺c店美妝價格“跌跌不休”,不少大牌一降再降,消費者剁手買來的囤貨轉眼變成“賠錢貨”。
有從業者認為,疫情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時更加謹慎,或者索性放棄非剛需的美妝消費;而品牌為了拉動銷售額被動參與大力度促銷,從而進入惡性循環,甚至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的提前到來。而對于流量品牌而言,這個春天將尤為難熬。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3月化妝品零售額為345億元,同比下滑6.3%,4月或進一步下行。
“這波疫情對企業的影響,不單單是第一季度或者第二季度的營收,基本上半年甚至全年都會受影響。雖然是否虧損,還要看疫情恢復以后消費者的購買力,但從整體來看營收肯定是下降的。”倪莉莉表示。
伽藍的自救方法,是從疫情暴發之初,就搭建了應對疫情、確保生產供應、經營可持續的發展機制;2021年7月上線使用一盤貨數字化系統,通過建設供應鏈分倉布局,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倪莉莉提到,在封控前,公司第一時間運出去了大約390萬支產品,補充到全國的12個順豐分倉。
疫情期間如何解困保供,并盡快平穩復工復產,困擾著這段時間的化妝品行業從業者。在4月9日召開的上海市重點化妝品企業紓困解難工作線上交流會上,15家企業代表獻計獻策。包括上海上美、相宜本草、瑩特麗、美臣在內的多家企業都提到了跨省駁車、供應商異地布局、人力優化、資源共享等自救方法。
去年7月,《上海市化妝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出臺,提出力爭到2023年全市化妝品市場規模達3000億元,化妝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形成年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領軍企業10家、20億元的優質企業10家以上;擁有3——5個走向國際的領軍品牌,培育20個國內一流經典品牌,孵化一批潮流新銳品牌,上海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過去兩年,國潮彩妝頻頻火出圈,完美日記、花西子等新興品牌不斷刷新銷售數值,引發資本熱捧。日新月異的營銷模式更新下,小紅書種草+kol背書模式逐漸失靈,研發能力+自有工廠成為更受認可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