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日前在《求是》雜志撰文稱,我國是糧食、能源、礦產資源消費大國,部分品種外采率較高。在大變局中謀復興,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將糧食、能源“兩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切實守住安全底線。
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是重大的戰略性問題
這篇名為《完善國家儲備體系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的文章提到,當前,在世紀疫情沖擊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糧食、能源資源供應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局部沖突等因素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緊張,給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帶來新的風險挑戰。
文章稱,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是重大的戰略性問題。不論是糧食等農產品儲備,還是能源等資源儲備,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要充分發揮國家儲備的調節作用,強化對經濟社會的協同保障,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大盤穩定。要精準把握國家儲備吞吐調節的時度效,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維護初級產品供給的安全穩定。
文章指出,國家儲備的應對急需功能,主要是針對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的、局部的風險,提供救助物資等即時供應,并為后續措施跟進提供必要的緩沖時間。必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以系統性思維應對各類風險事件,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更加高效安全可控,更好服務于突發事件發生后災害應對和人民群眾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資供應,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支持相關生產、流通企業和產品用戶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
文章認為,我國是大國,必須具備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在加強國家儲備制度建設的重點任務中,就包括:健全需求研判和生成機制,統籌考慮國家安全、防風險需要、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聚焦國計民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領域,優化儲備品種、規模和結構布局,有增有減、有保有壓,提升儲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同時,堅持分級分類施策,優化中央和地方儲備的協同保障,中央政府儲備聚焦事關全局和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主要防范化解全局性、系統性和跨區域供應風險;地方政府儲備作為防范化解本地區局部突發事件的“關鍵防線”,重在保障生活必需,突出因地制宜、實用管用、快速響應、直達基層。健全落實制度政策,支持相關生產、流通企業和產品用戶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引導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基礎上,合理增加商業儲備規模。產能儲備是接續力量,在重點領域謀劃預備渠道、備份系統,與實物儲備形成梯度配置和協同耦合,有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文章提到,應根據增強儲備實力的需要,突出儲備設施功能綜合化、保障基地化、布局網絡化、管理智能化,持續優化完善儲備設施網絡。建設一批綜合性國家儲備基地,改造提升儲備倉儲能力,強化集散中轉和綜合保障功能。
此外,完善統一國家儲備數據庫,建設一體化管理平臺和智能系統,加快儲備數字化發展。強化精準高效投送保障能力,健全運輸樞紐體系和末端配送網絡,構建一體化投放保障模式。管好用好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資源,切實完善應急配送和供應“最后一公里”,實現“都市區1小時送達、周邊城市3小時送達、城市群5小時送達”目標。
加快推動國家儲備領域立法進程
文章稱,針對我國儲備安全法治基礎較為薄弱的實際,當前要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戰略任務,建立健全國家儲備法律體系,協同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進程,研究論證國家儲備立法,健全地方儲備相關法規制度,把相關制度政策轉化為治理效能,為解決國家儲備改革發展的現實問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利劍”守護大國儲備。
文章提出,創新方式手段,全面加大國家儲備監管力度。比如,充分運用12325監管熱線、國家儲備數據平臺和在線監管系統,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嚴格問責制度。
文章還提到,強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戰略性礦產品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等風險的監測預警和評估,健全完善應急預案,制定實施銜接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改革舉措。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大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持續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加快增強糧食供給體系韌性。